中心发展历程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完成,影响到实验室投资效益的充分体现,最终影响到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学院一直以来非常重视实验室建设。目前建筑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是由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实验室、文物建筑信息化测绘实验室和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实验室三部分整合而成的,其中每一个实验室的建设都与建筑学的发展和自身建设相同步,并随着技术与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

       天津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由营造学社成员卢绳先生创建,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2008、2010年又先后被批准为“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社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项,二等奖1项,国家及省部级优秀设计成果将10余项。在文物建筑信息采集、研究、保护、利用与监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科带头人王其亨教授也先后于2003年、2008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徐苏斌教授于2013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天津大学天津市建筑物理环境与生态技术重点实验室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我国该学科创始人之一的沈天行教授依托我院建筑技术科学学科创立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该学科是我国该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已有50余年历史。实验室于2004年获批天津市重点学科,2011年获教育部“低碳建筑与城市”引智基地,2014年获批国家“APEC可持续能源中心”,同年通过CNAS国际实验室互认认证。实验室在低碳城市规划、绿色建筑设计、建筑物理环方面拥有国际领先的检测、监测、仿真模拟软硬件平台,同时拥有彭一刚院士领衔、刘加平院士、秦佑国教授等参加的学术委员会,是我国目前该领域重要的教育科研综合平台。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2010年,建筑数字化设计与建造实验室从建筑技术教研室独立出来,成为支撑全院教学科研工作的数字化平台。依托建筑学学科专业优势,借助校企合作,将建筑三维信息模型设计理念融入建筑设计教学,构建了崭新的建筑数字化设计实验教学平台,有效地加快了本科数字化技术教学改革。目前本实验室已发展成为集BIM、参数化技术、城市行为学、数字建造,拥有数字机床、激光切割、三维成型技术一体化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研究中心。实验室教师全部具有海外留学经历,在数字化设计和建模有丰富的实践和教学经验,为实现数字化设计与建造教学的创新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0年,建筑学院实验教学中心成立,标志着建筑学实验教学体系化建设的开始。实验中心的成立旨在整合资源,形成一套从数据采集到数据验证,再到设计建造的完整建筑设计实践体系;与设计理论课遥相呼应、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要求。2010年以来,在原实验室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的基础上,建筑学院实验教学中心逐步梳理教学框架,完善设备和人员配置,使实验教学走向了体系化、规范化,为国际化和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